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

喜樂


   
耶穌應許他的門徒有喜樂(約十五:11,十六:24;太廿五:2123)
 
保羅書信中也有好些地方提到喜樂的話。喜樂是腓立比書的中心思想(見四:47)
 
基督徒的喜樂不是外表的裝飾華麗,或熱鬧狂歡,乃是心靈的寧靜舒適。基督徒喜樂的觀念,可用「有福」的說法說明。有福比快樂更富於意義。快樂全靠有形的環境,而有福卻是內心音樂的泉源,乃由藉著基督認識上帝而來。
 
一 個人真的認識了耶穌所啟示的上帝,而又依靠他,自必因那緣故而歡欣喜樂。只有在這種信仰之中,才有真正的喜樂。喜樂必定是要由萬有的真源而來,必定要在事 物的真性中獲得那維繫它的。這就是說最高的喜樂,或說唯一的真喜樂。只有在信仰的人生觀中可以獲得。喜樂是表明我們人生勝利的標誌,人要獲得這種勝利,惟 有與真喜樂的心化為一致。

   
基督徒喜樂中也含有憂愁(林後六:10)。然而在憂愁之中人不會有真的喜樂,除非他能用上帝的眼光來看人生的價值。即使在痛苦中,或藉著痛苦,我們也能心存喜樂的與上帝交往,享受那推廣天國的特權。這樣的喜樂也不僅是理論,在那些為道殉難,受苦至死的烈士生活上,已經成了實際的經驗。

   
基督徒以上帝為喜樂的來源,所以基督徒不抱悲觀思想。悲觀思想以為生存在根本上是惡的,而且這個世界,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壞的。抱悲觀主義的人,脫不了人生各種痛苦,衰殘、死亡、強暴,以及一切人與環境之間無法調和的衝突之印象。

   
悲觀思想通常是與自然主義或唯物主義人生觀相連結的。除了相信上帝,很難有樂觀的希望。基督徒相信這個世界由上帝創造,這樣的工作是很有價值的(約一:319)
 
連那些啟示論者(apocalyptists)也有逃脫悲觀思想的方法,因為他們確實相信上帝最後必要得勝。傳道書中頗有悲觀色彩,因為它把人生看為虛空無益,然而須知該書作者這種看法,乃是就人離開上帝而言。約伯書的主角,面對著人生硬於鐵石的事實無法解答,但幸而他有依靠上帝的心,才不致墜人悲觀主義之五里霧中。

   
道 德的奮鬥一定會引人進人悲觀,除非道德與信仰相連,以上帝為依據。單是自然主義或唯物主義只有把道德價值看作附屬物。除非人員的感覺得,宇宙以及宇宙間一 切能力都為道德作護衛,他是不能有多大的力量從事於道德奮鬥的。惟有「有神論」,能在人生道德的奮鬥上,加添力量和希望。

   
悲觀論者的錯誤,是把世界看得太窄小。人不能因為看不見,或經驗不到整個的世界,便說這宇宙根本是惡的。人所能見的,無論時間或空間言,只是一部分而已。只有拿上帝的觀點來看事物,我們才算是有一個真能評判的立場。
 
通盤計算起來罪惡終歸失敗。艱難、辛苦、勞力、危險──正是這些悲觀論者視為悲觀的事──常能為人帶來最大的滿意,悲觀主義以為快樂是最高的善。然而為了追求那更高的滿意,人常甘願捨棄悲觀論者所要求得的快樂。
 
基督教倫理認為自由的合乎倫理的、明智的人格,乃最高尚的人生。只要能產生這種高尚的人生,即令有犧牲快樂的必要,亦無需乎悲觀。有時正在這些悲觀主義者持為理由的事上,產生出這樣高尚的人生來。

   
悲觀主義乃是一種價值評定,這一種評定是不能證明的,只能斷定。這無非是一種人生態度所作為的目的物。我們知道在世上有善也有惡。

   
基 督徒不能悲觀。基督徒也不抱膚淺的樂觀,以為這個世界是最好的。樂觀派閉著眼睛不看世人惡的事實,正如同悲觀派閉著眼睛不看世上善的事實。唯有基督徒,雖 知世上有惡,還是相信這是上帝的世界逃不出上帝的管理。因這緣故,他堅信善必制勝。基督徒明知有善又有惡,但他相信善的勢力會日漸增長,為人心帶來喜樂和 寧靜。
 

沒有留言:

聯絡表單

名稱

以電子郵件傳送 *

訊息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