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

潘霍華靈性關顧思想建立的背景



     在參考潘霍華的思想作今日的借鏡之先,我們絕不能忽略他身處的時代背景,因為潘霍華的神學全然和他人生不同階段的際遇緊扣,所以要探討其靈性關顧思想的同時,必須對他在牧養上的經歷有一定的了解,才能更深入明白其思想的建構背景。

    《靈性關顧》一書是根據潘霍華的授課筆記整理而成,當時(1935-39)他正出任認信教會創辦的其中一間神學院(Finkenwalde)的院長,嘗試將個人的神學觀念和牧養理念相結合,也是在這期間他寫成了《追隨基督》及《團契生活》兩本書,而他的靈性關顧的思想於其後兩書中更成熟地發展和成型。此段日子被指為潘霍華「生命最有成果的時期」,基於認信教會屬於不被政府認許的組織,故他們難以對其轄下的神學院有很大的管治,作為院長的潘氏便有很大的空間推行其教學及牧養理念。

    潘氏的神學教育重點是培訓全方位的神學生,他們必須同時是 「神學家、講道家、牧者、教師及行政人員」,除了一些實際牧養技巧的灌輸外,潘氏期望他們有能力將神學和實際牧養體會作對照,成為一群在神的話語下委身的信徒。潘霍華透過和此班神學生的共同生活,及其個人的牧養經驗分享,作為學生們一個具體的借鑑和靈性指引。

    鑒於他曾在柏林、巴塞隆納及倫敦等多處教會事奉,特別是接觸了不少低下階層人士,潘霍華對牧會的實際環境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,所以他提出的靈性關顧思想絕非 空中樓閣,而是有根有據的實戰經驗所產生的心得。除了宣講神的話外,他也看重牧會事工的多元性,包括「帶領崇拜、教導信仰信條、提供靈性關顧等」,這可從《靈性關顧》中非常詳盡具體的教導中反映出來。

    自始至終潘霍華的神學思想和人群緊貼,一方面由於他來自一個自由主義高舉,和教會關係疏遠的原身家庭,故他沒有受當時教會的僵化同化,「缺乏大部份神學生所持有的氣味: 教會式的社會化」,此外,在美國留學時受到社會福音的衝擊,強化他對聖經與現實連接起來的信念,即神學理念必須在實際行動中活出來,牧養會眾。

    深深受著馬丁路德的思想影響,潘霍華的靈性關顧中高舉聖言的位置,而且罪、律法和福音佔有重要角色,確定了靈性關顧的本性與界限。

沒有留言:

聯絡表單

名稱

以電子郵件傳送 *

訊息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