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

改革宗傳統的教育觀

    改革宗傳統應該是一個以上帝的主權為信仰的基本前提,強調基督徒應該在聖靈的啟蒙光照下,以聖經的信息和原則作為生活的指引與規範,通過「受教的心志」和 「紀律的生活」來回應上帝的恩典與攝理,並努力在人生的各個層面和「全部事實」中實踐其信念,以期促成上帝國之早日實現的信仰傳統。根據上述的信念,改革宗傳統的教會自然而然地會強調教育的重要性。加爾文就非常注重入教者的信仰了解,並通過大小教理問答(catechism)的編寫與教導來讓不同年齡層的信徒能「知其所信」(know what they believed)。他曾經說過:「沒有經過思考的唇舌必然無法得到上帝的喜悅」。

    加爾文更進一步強調信仰教導和講道以及禮拜的關係。首先,他主張禮拜必須反映出聖經與神學的整全性(integrity),禮拜的各種儀式和作法都應有聖經的基礎。其次,禮拜必須注重「簡單」(simplicity)的原則,避免一切的虛飾與誇張。不過,在不影響「教導」(edification)的前提下,他認為禮儀的細節(decorum)可以根據「無關緊要」(adiaphora)的原則來處理。最後,他更堅持禮拜在神學上的可理解性(intelligibility),包括語言的使用、講道的內容,以及聖禮的細節等。整體來講,禮拜必須是「有意識及負責任的行為」,因為其目的是為了教導,而至終這以「教導」為中心的禮儀是為了要建造一個「對上帝有愛、信任、忠實,對厝邊有愛」的團體。

    近代改革宗神學家當中,大概沒有人比巴特(Karl Barth)對禮拜更重視的了。他強調禮拜是教會存在的中心,並主張講道不但是人的工作,更是上帝主權的作為,因此講道「不是反省、推理、爭論、或學術性的教導,而是宣揚、呼召、邀請、命令」。在改革宗傳統中,講道和禮拜成為教育的最主要「場所」(locus)。

    另一方面,基於改革宗傳統與人文主義(humanism)之間的密切關係,改革宗教會也非常注重一般大眾的教育,所到之處皆興辦具有「人文」特質的學校。這些學校不但教導聖經以及研究聖經所需的基本學科,更教導全套的人文教育,為的是要推動人類心靈的啟蒙與解放。改革宗可以說是一個竭力以「心智的生活」(life of the mind)來服事上帝的信仰傳統。

    不過,加爾文也提出警告:知識的探究不應導向過度的「好奇」或「思辨」,應結合敬虔,具實用性。他主張教會的「教導職份」(teaching office)應該立基於信徒的「受教心志」(teachable spirit, docilis)上。受到奧古斯丁的影響,加爾文將「悔改」(conversion)經驗與「受教心志」結合起來。簡言之,悔改經驗是奧古斯丁整個神學思想的基礎。這個直接與上帝會遇的意識改變了他的整個存在、動力、與目標,讓他對哲學的熱情轉變且「跳躍」(leap)為對真理的熱情。從此,奧古斯丁確信,是個人意志(will)在主導知識(knowledge),而不是知識在主導意志。同樣的,加爾文的「悔改」經驗也讓他擁有一顆「受教的心」,並且徹底地改變了他的觀點。我們可以稱他為一個具有福音信仰的人文主義者(evangelical humanist)。一方面,「福音」信仰讓他將人文教育置於上帝的主權之下,另一方面,人文主義則讓他能對福音信仰有最深刻且豐富的詮釋與表達。
   
    由此觀之,在教會歷史中,能夠將上帝的主權與人文教育作如此緊密之結合的,恐怕只有改革宗傳統了。

沒有留言:

聯絡表單

名稱

以電子郵件傳送 *

訊息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