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

禮拜與敬拜模式


    當今時代的敬拜模式,面對著一個最大的危機,就是以會眾的喜好作為判別禮拜好壞的依據。因此,禮拜的程序逐漸成為一種「娛樂」,一種為要符合大眾口味的「節目」。到底什麼是「敬拜」呢? 所謂的「敬拜」,是要求信徒以最虔敬、最謙卑之心,藉著某些特定的動作與程序,來「回應」上帝的愛,也在這個「神聖的地方與時間」與上帝相遇,領受從上帝來的恩典與力量。
    既然敬拜是人對上帝的回應,那麼不同的年齡、不同的信仰經歷,對於上帝恩典的認知與回應就必然有所不同,而不同的回應方式,則會引發彼此的緊張。近年來,在台灣教會禮拜儀式的發展上,的確看到了「敬拜讚美」與「傳統禮拜」之間的緊張性。
    敬拜讚美最值得肯定的原因,是因為讓所有參與禮拜者都真正成為禮拜的一部分。信徒們不再只是坐在台下聽,冷眼旁觀牧師與長執的表演;他們得以親身參與,在實踐的過程之中認知到自己也成為構成整體禮拜的元素之一。
    真正的敬拜,是人按聖經所啟示與上帝作正面的回應,並以上帝為敬拜的開始,也以祂為敬拜的中心。所以我們應當明白禮拜過程中各項行事方式的意義,希望藉著禮拜使個人真實地經歷上帝的同在。
    現今台灣教會的禮拜儀式中甚缺乏帶領者與參與者的互動,在整個禮拜中,能讓信徒真正有所感受的,是直接參與到禮儀之中,藉以體會從禮儀本身帶來的「神聖氣氛」以及「合一」的感受。因為透過所有會眾參與禮儀的進行,所有的人得以在互動中體驗到「合一」。而禮儀的多元化便可成為敬拜讚美著力之處。
    今日教會的困境往往在於失去異象。不僅傳福音如此,禮拜也一樣。禮拜落入形式,禮拜者無法真正獲得更新的感動,是因為禮拜不再具有「提升生命、彼此建造」的異象,而只成為維持傳統、鞏固體制的一個工具。「沒有異象,民就放肆」!
    教會的使命與發展往往都與「異象」有關,所謂的「異象」,便是「實況、使命與理想的結合體。」
    教會的發展該如何進行?我們希望會友有怎樣的信仰成熟度?我們期待教會成為怎樣的地方?這些期待、這些異象也都應該反映在禮拜之中。事實上,禮拜本身就是一種「預表」──預表終末上帝國的景象。
    因此,禮拜模式本身不是問題,而是我們的禮拜,是否讓每一位參與者,在基督裡有美好的互動,彼此團契相交,互相配搭來建立主的身體,如同一作靈宮,我們都是活石。正如彼得前書25節所說:『你們來到主面前,也就像活石,被建造成為靈宮,作聖潔的祭司,藉著耶穌基督奉獻上帝所悅納的靈祭。
    不僅如此,我們更是上帝祭司的團體,如彼得前書29節所說:『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,是有君尊的祭司,是聖潔的國度,是屬上帝的子民,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。
    所以,我們不要落在敬拜模式的迷思中,反倒要藉由我們的敬拜,來反映上帝的榮美,和祂拯救的大能。

沒有留言:

聯絡表單

名稱

以電子郵件傳送 *

訊息 *